通訊員 黃思思
日前,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命名表彰。我省懷化市鶴城區、長沙縣、韶山市、平江縣、汝城縣、祁陽市6縣(市、區)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瀏陽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區2個地區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在這個深秋時節,滇池岸邊展現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生態美景。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一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高位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路徑,逐步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區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水青山相映美 金山銀山幸福長”的生態畫卷在三湘大地上徐徐展開。
從2019年開始,省生態環境廳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納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統籌推進,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鄧立佳多次對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進行指導、調度,并在2020年湖南省第六屆生態文明論壇永定年會上作“綠水青山相映美 金山銀山幸福長”的主題演講,引起熱烈反響和廣泛關注。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在京簽署《強化支撐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作框架協議》,“強化示范引領,加強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第一項共建內容;此外,2021年,省政府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納入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實施范圍。
各創建地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均成立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各部門共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不斷健全生態制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著力優化生態空間、探索發展生態經濟、全面踐行生態生活、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形成了各負其責、共同發力的創建格局。
作為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有效措施,各創建地區普遍形成了陣地宣傳與流動宣傳相結合、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宣傳相結合多渠道宣傳模式,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進學校、進村鎮、進社區,不斷提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實踐深度和參與廣度;部分地區還專門成立了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宣傳工作領導小組,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宣傳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3月,省生態環境廳推出典型示范案例欄目,對我省創建地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先進經驗予以展示推廣,目前已宣傳26個典型示范案例。
近年來,我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呈現出持續發力、持續提升的態勢。2021年,我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再創佳績:在2020年“5+1”的基礎上,我省6縣(市、區)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2個地區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年度創建數量高于全國各省平均數。目前,全省共有17個縣(市、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個地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總數也高于全國各省平均水平。
我欲因之夢寥廓 芙蓉國里盡朝暉
目前,我省已成功創建的地區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出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鮮活生動的示范經驗和典型模式。
以張家界市永定區為代表的“守綠換金”發展模式。永定區始終堅持旅游核心服務區的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實施旅游帶動戰略,在天門山地區開展非法濫采鎳鉬礦整治,搗毀1000多個已挖礦井,累計投資近6000萬元分期分批對銷毀后的開采點進行全面整治,有力保護了天門山的生態環境。如今天門山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每年游客近500萬人,年上交稅收2個多億。利用“天門山”這張名片,永定區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探索生態文化、生態農業多種發展路徑,打造了馬溪頭村最美土家特色村寨,而茅巖河莓茶也成為僅次于張家界旅游業的第二大綠色產業。
以資興市為代表的“點綠成金”發展模式。資興市圍繞東江湖探索出了一條點水成金、生態惠民的發展路徑。用“冷水”做強大數據,以東江湖優質豐富的水資源作為服務器散熱冷源,打造了全國最環保節能的大數據中心,年節約用電50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5萬噸;用“優水”發展生態飲品,青島啤酒郴州公司新上原麥鮮啤、易拉罐啤酒、海藻蘇打水生產線正式投產,東江湖飲水工程已惠及郴州城區和周邊桂陽縣等城市群200萬多萬居民;用“秀水”拓展全域旅游,打造了“城鄉處處是風景,時時處處皆可游”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示范區;用“凈水”澆注生態農業,打造了“東江湖蜜桔”“東江湖魚”“狗腦貢茶”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7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第一批),資興市《釋放生態補償紅利促一湖碧水保護與發展》名列其中,成為我省唯一入選的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
以長沙縣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發展模式。長沙縣堅持生態立縣,深入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全鏈條電子信息業、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縣域生態經濟蓬勃發展,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縣域綜合發展第4位、第5位,成為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連續14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時,結合縣域特色,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涌現出開慧文旅小鎮、田漢藝術小鎮等一批紅色鄉村振興典范,獲“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全國十佳案例”。
以韶山市為代表的“紅綠融合”發展模式。作為偉人故里,韶山市將“紅綠融合”作為韶山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積極探索生態賦能發展,綠色反哺經濟的發展路徑,通過“生態+紅旅”激活力,實施核心景區范圍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提升景區景點整體風貌和生態底蘊,推動紅色文旅健康可持續發展。“十三五”期間,年均赴韶游客接近2000萬人次、綜合收入70億元以上,旅游就業占全市就業總人數56%,躋身湖南省紅色旅游景區第一方陣;通過“生態+三農”釋紅利,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20余個農旅項目,帶動60%以上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近5年新增“兩品一標”農產品12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十二五”末的1.5倍,讓人民群眾吃上“生態飯”“美麗飯”。
以瀏陽市為代表的“綠色資本”發展模式,瀏陽市堅持因地制宜,強化特色打造,依托瀏陽河與大圍山優質生態資源,堅持守護“綠水青山”與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兩手抓,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立足“瀏陽河”“瀏陽煙花”兩大名片,推動“一河兩岸”項目建設,打造瀏陽河生態山水風光帶;充分發揮湘贛邊區域合作“領頭羊”作用,加快打造湘贛邊一小時紅色旅游經濟圈,聯合打造“湘贛紅”公共品牌,以生態+紅色文化帶動鄉村振興;探索“一園四鎮”開發模式,打造萬畝杜鵑、西溪磐石大峽谷、白沙豆腐等文旅品牌;對標雄安新區建設金陽新城,堅持產業綠色化,打造工業新城戰略發展區;城市生態綠心核心區做強做精花木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以綠色通道開辟致富通道。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一步,我省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精神,扎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各項工作,不斷探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湖南實踐,讓芙蓉國里萬類競生的和諧之美盡顯生態文明建設的湖南智慧。
責編:萬丹
來源:法制周報